從光禿禿的城市土壤,看台中綠空廊道可食地景

台中綠空廊道竟然有光禿禿的土地?荒廢閒置的土地如果能夠成為「可食綠空」該有多好啊!於是我們一群人,開始為城市種一片花海,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!

低碳美學城市,應該這樣光禿禿嗎?

台中以低碳美學城市自居,綠空廊道貫穿火車站舊城區,是居民及遊客常常經過的地方。

然而,每天往返經過綠空廊道的台中人,必定很稀奇:「這麼漂亮、用心設計的地方,竟然有不少荒廢的土地!」

以「荒廢」來形容乾枯、缺乏有機質、沒有生態的土壤,其實並不誇張。想像中,綠空廊道應該是充滿綠意、結合生態、健康安全、舒適視覺享受的都會休閒遊憩場域。某些地段,例如台中市西區綠川旁的邊坡(綠空廊道內),民生路兩側,並非除此,肉眼可見土壤相當枯竭,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健康土壤的狀態。

多次陳情,卻未獲土地管理單位積極回應

於是我們詢問當地長春里里長 珊汝,里長表示支持我們,她也為此向建設局陳情了多次,但始終沒有獲得積極的回應,頂多有單位來除草,後來還是光禿禿的一片,她也很困擾。

別人不重視沒關係,但是身為台中人、在台中生活的我們認為綠空廊道的土地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樣貌呈現!我們得先試著做做看!如果成果好,又很多人一起來響應,相信政府會來幫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的!

光禿禿的土地,應該可以有不一樣的可能

水路管線不及、土壤裸露,是綠化最大問題

我們在這麼大片的空間中,找不到對應的水源管線,只有從上方留下的水可及之處有綠色植物,其他的部分大多光禿禿的!可見管線不及確實是難以綠化的問題,而沒有植物的土壤裸露在外,風吹日曬日下,有機質流失,對於整體生態是惡性循環。

為城市發聲,人力物力有限,先以綠色游擊示範代替認養

2022年03月,剛開始我們尋求有意願一起參與的台中組織夥伴:共好生活合作社、好伴社計、台中荒野保護協會、主婦聯盟、隱者地圖、格魯克、綠色暢聊等,我們一起觀察、找水源、整合問題解方,並決定找一塊地來做未來空間想像示範,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形下,「綠色游擊行動」是這樣開始進行的。

我們不是在搞破壞,是認認真真的照顧土地!
謝謝里長支持相挺

為什麼不「認養」,要用「游擊」的呢?

進行綠色游擊行動最怕的不是辛苦,而是「合法性」的問題。也有不少人勸我們為什麼不乾脆去「認養」就好了?而是採用游擊的方式呢?

其實,我們也做過不少討論,因為想要藉由游擊「活動」引起更多人關注以及討論,讓在乎的在地居民朋友都可以共同創造土地的未來性,如果只採用認養形式,這對於一般人而言,不就是從原本維護團隊改為另一個維護團隊而已,會沒有感覺。

但是如果透過「游擊」活動,大家動手參與,讓議題發酵,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在地夥伴(如果是長春里的居民更好)加入我們的行列,大家一起來共同規劃都市可食空間的願景,共創美好的綠色生活。

以等高線截水溝渠及厚土種植,改善土壤水分及肥分流失問題

我們一起利用等高線截水溝渠,攔截水流,並且以厚土種植將肥分補充於土壤裡。後來可明顯看得出處理過的土壤比原先土壤肥沃很多!而且植物也長得好很多!

利用搜集來的木樁製作等高線截水溝渠
後來成功攔截水分,植物也長得不錯

可食綠空廊道是台中美好想像

當初在討論的時候,我們集思廣益綠空廊道可以有什麼樣不同的樣貌。我們想到,西雅圖有p-patch都市菜圃、台北有田園城市,那台中呢?「可食綠空」或許是一件很棒的事,不僅可以讓都市人獲得健康的食物,同時也可以照顧土壤、照顧環境,還可以幫助消滅貧窮!因為我們種在路邊,歡迎大家隨時來取用!

你能想像在都市裡豐富食物的場景嗎?連無毒草莓都長出來了!

曾經在這邊的可食植物有:薄荷、紅地瓜葉、紅鳳菜、皇宮菜、野莧、左手香、馬齒莧、白鶴靈芝、紫蘇、萬壽菊,而太陽花、百日草、滿天星將綠空點綴得好漂亮。

甚至連草莓、番茄、南瓜都曾經在這邊長出來!收成草莓的那一刻,內心充滿感動,原來不用藥的草莓,還是可以在生活裡自然收成!

團隊成員雅鈴也帶2個孩子匡豊、向綋來吃吃看!

「當天前兩天剛好下大雨
在下大雨前一刻
我們路過 有採摘兩顆迷你小草苺
一顆不知何故 已凹陷
但兩顆都酸甜 很有草苺味道
孩子又驚又喜
真的超感謝
讓孩子吃到 真正的草苺味道」-夥伴雅玲/豆豆媽媽

綠色游擊可食植物,是凝聚美好永續都市社群的關鍵

綠空廊道綠色游擊計畫,從2022年至今,已辦接近10場交流活動,超過150人次參與支持。
我們一同種植、共餐、交流分享、野餐,美好的歡笑聲蔓延在綠空廊道裡,難得都市裡有這樣的美好空間、美好的人們,我們捨得放棄嗎?

如此看來,「可食綠空」確實是大家所樂見的未來。

我們要種一片太陽花海
喚醒這片城市
你願意一起支持嗎?

是時候打破傳統土地國有思維,都市土地是屬於市民的!
是可以共同創造的!


讓我們

向西雅圖p-patch學習
台北田園城市學習

突破傳統認養土地限制

讓我們

一起規劃「可食綠空」的可能!
唯有創新,才是永續城市的機會。